徽州文化

当前位置 : 

歙县北岸镇命名小考

来源 : 徽州社会科学     浏览次数 : 5631     时间 : 2023-11-02
字号: 打印

出歙县南门,北岸已成为歙南第一个重镇。但凡路过徽杭公路的人,可能都有一个疑问:明明北岸村还在三四里开外,而北岸镇政府所在地却设在大阜阜西村,为何北岸镇政府不设在北岸,原因何在?我虽知道是历史形成的,但具体如何,也一时说不清,故查找了有关志书,略作小考。

北岸镇地处歙县南部,距歙县县城17公里。总面积92.59平方千米,辖2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0381人(2017),是黄山市的交通枢纽,通往江浙沪沿海发达地区交通大动脉——徽杭高速、溧宁高速、黄千公路穿镇而过,又是本地通往旱南和水南各乡镇的必经之地,交通极为便利。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以金竹岭村为代表的岩石分化山坡地,特别适宜种植菊花,为中国四大名菊之一的“徽州贡菊”原产地,故享有“中国贡菊之乡”的美誉。 北岸镇是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古村落比比皆是,沿公路两边附近就有槐棠、高山、瞻淇、呈村降、孝女村、白杨、大阜、北岸、五渡、方村、七贤、斯干等,品位极高,拥有潘氏宗祠、吴氏宗祠、风雨廊桥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

北岸和大阜两个村毗邻相连,大阜村大部坐西朝东,在歙县到深渡公路的右边,北岸村坐北朝南,在歙县到深渡公路的左边。

 

一、从建村历史来看

 

北岸原称于岸,最早何时有人居住,现已无法查考。吴氏迁入前原有朱、程、贺三姓。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1174—1189 ),左台吴氏莲塘派靖公支 79 世璟公字德莹,由歙西富饶迁大佛寺(今大阜桥头对河店坞)。南宋理宗宝祐元年( 1253 ),赵公讳九由小阜西岸迁居于岸里(今北岸村),归属歙州孝女乡。明英宗正统八年( 1443 ),北岸吴氏改绵溪河河道、造北岸廊桥竣工, 因村主体在棉溪河北岸,改“于岸里”村名为北岸。

大阜原称大佛、大佛市、大伏庙,因庙而名。约后梁乾化、贞明年间(913—916),寒山潘瑫置别业于斯,名斯地曰后山坞,约北宋开宝年间(968—975),潘瑫孙潘现奉母程氏定居。后在船山东建大佛庙,名村居曰大佛。约元至正中叶(1348—1352),潘现11世孙自后山坞移居船山南,或以平壤沃衍,山水环秀,名村居曰大阜。潘氏之后,江、洪、吕、姚、蒋、罗、吴、程、郭、王、陆、范、萧、江、章、冯、张诸姓先后迁入。

可见,现居地的大阜村约建于元至正中叶。现居地的北岸村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歙县南乡有流传千年的古语:先有后降后有城,大阜北岸茅草林。也就是说,先有高山附近的后降村的发达,后有歙县县城的开发,而大阜、北岸一带还是荒山野岭,尚未开发。后降,又称鹤降,据说,朱氏先祖到达此村时,有仙鹤降落,故名。但究竟何时建村,也难以查考。按说秦置歙县,那就有可能是秦以前,属于“吴头楚尾”,后降村确实很久远。可惜现已成无人村,只剩下断壁残垣和一口方型古井。大阜、北岸一带,除了大佛寺外,宋成淳年间,有高士在高山建大颠寺(名玉歧寺)。此寺历经宋元明清,至咸丰后,寺半颓废,光绪四年,僧彗莲募资修筑,阅十年始成。慧莲还修了白杨的褒忠寺。由寺庙的兴盛,亦可见大阜、北岸一带,在宋以后已经逐渐获得开发了。

 

二、从历代区划设置来看

   

元朝仁宗延裕六年(1319),歙县城内设隅(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西隅),城外设图、都、里、段,于岸里属歙州南孝女乡,属 6 图 35 都。大佛市属 1图、5图 35 都。

明英宗正统八年( 1443 ),北岸吴氏改绵溪河河道、造北岸廊桥竣工, 改“于岸里”村名为北岸,下设 5 段。

清顺治四年(1647 ),县城设东关、西关、北关、古关。城郊设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四隅),乡下划 16 乡,37 都。孝女乡下辖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五都、三十六都,北岸、大阜归属孝女乡三十五都。至民国初,原建制一直未变。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全县设 7 个区,213 村,17 镇,北岸为镇,同年 8 月,全县推行保甲制,北岸村分 4 保,即渔山保(前坝、南村、桥头、梅山、大岭、社坦下)、龙山保(大坞头、社屋前、吴氏宗祠、西侧大坞、豆腐垯)、中心保(吴氏宗祠、东侧、里门、求子垯),锦庭保(方村、龙门山、官田墓、后岭)。大阜属北岸镇。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改全县 17 镇为 7 镇,北岸、大阜隶属于深渡镇。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全县设 4 个区:徽城、岩寺、王村、北岸。北岸区下辖:大源(周家村)、昌溪、复兴(武阳)、忠孝(呈降村)、伏源(洪琴)、方兴(唐里)、双溪(溪口)、民德(北岸)、安定(大脉川)、长乐(齐武)、梅溪(三阳)、石潭、深渡镇、太平(太平口)、渔梁镇等 15 个乡镇。大阜属民德(北岸)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第一区撤销,改为徽城、渔梁2镇,余下3个区,按驻地命名为岩寺区、王村区、北岸区。

民国三十年(1941),渔梁镇划属北岸区,全县辖1镇3区。

民国三十三年( 1944 ),伏源乡并入民德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 ),民德乡更名为德源乡。

1949 年 4 月 29 日,北岸解放,当时歙县民主政府下辖 5 个区 41 个乡镇,北岸、大阜属深渡区北岸乡。

1949 年 10 月,取消了乡级政权,重划为 15 个区公所,北岸属大阜区公所直接管辖。

1950 年 5 月 15 日,全县 15 个区改为 18 个区,即 1—18 区,北岸、大阜属第 8区。

1952 年 8 月,全县划乡建政,原民德乡的全部和伏源乡的一部分建立北岸、大阜、五渡、七贤、白杨、新桥头、小阜坑7乡,原忠孝乡范围内分别建立瞻淇、金鸡石、蔡坞、呈村降4乡。

1955 年 12 月 3 日,县委决定撤销大阜、富堨等 6 个区,全县合并为 8 个区,北岸乡归深渡区管辖。大阜时设阜东、阜西两个行政村,以枫树桥为界,桥东为阜东村,桥西为阜西村。属深渡区北岸乡。

同年 12 月 27 日,全县 8 区 206 乡(镇),划并为 67 个乡(镇),深渡区划为 10 个乡,北岸乡管辖范围为大阜、五渡、北岸、七贤、金竹岭,大岭。瞻淇乡、蔡坞乡、金鸡石乡并入呈村降乡,隶城关区;大阜、五渡、七贤3乡并入北岸乡;白杨乡、小阜坑乡并入新桥头乡,属深渡区。1956年3月增设白杨乡、瞻淇乡。

1956 年 12 月 12 日,全县划为 52 个乡镇,北岸乡扩大到长坑和大坞头(原属白杨乡)。

1958 年 10 月 5 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由原来 52 个乡镇划为 15 个人民公社,北岸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北岸,范围包括原白杨乡、北岸乡、定潭乡、昌溪乡、深渡镇及南源口乡的 6 个农业社。

1959 年 4 月,有关公社成立管理区,北岸公社成立了定潭、昌溪、呈村降、北岸、白杨 5 个管理区。1961年,从北岸公社析出白杨公社、呈村降公社,隶深渡区。

1983年3月以后公社改乡。

1992年2月,白杨乡、北岸乡合并成立北岸镇。

2004年12月,呈村降乡并入北岸镇。

由此可见,民国前大阜北岸基本上都属于孝女乡。民国后尽管区划设置分分合合,变动较多,但基本上还是以北岸为中心。从办公地点设置来看,北岸区、乡、镇、政府和公社所在地除了在大阜设第八区公所(1949.10——1950.5)数月之外,一直在北岸,因此北岸医院、供销社、信用社、药店、中心小学、中学等均在北岸。直到1965年后才在阜西新建了公社办公的平房,并且选择地势较高的公社附近山坡建粮站。70年代在阜东建立供销社、信用社。90年代后北岸医院撤销搬至阜东。2000年后新建镇政府办公楼。

从历史延续来看,北岸作为区、乡、镇行政机构名称是1932年开始的,行政范围大至全县四区之一,辖区涵盖县城出南门整个旱南,历史亦长久。大阜除了在设第八区公所(1949.10——1950.5)数月之外,大阜没有作为行政机构名称使用过。大部分时间隶属于北岸乡、镇,且后来分为阜东、阜西两个行政村。

 

三、为什么要选择北岸作为乡镇名称?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县级政权一般选择乡村管理较强、影响力大的村庄为乡镇机构所在地,以便于辐射管辖周边地区。北岸在新中国前基本都是吴姓,宗族力量比较强大,乡村管理方面影响大。而大阜除了潘姓略多,相对比较杂一些,自然乡村管理方面也就弱一些。之前宋至清属孝女乡,亦是因孝女村出了“虎口下救母”的孝行,远近闻名,而影响力大增。

据《清前期梦苍山方之舟立类抄》记载了万历九年至万历十年歙县北岸吴、潘两姓争夺大佛庙基地之事。明永乐元年,歙县的北岸吴氏与大阜潘氏二姓共建有大伏庙,安奉先祖牌位以荫庇后世,并于内建义仓贮谷备灾,之后两姓相安近二百年。但到了万历九年土地丈量之时,两姓因大伏庙基的归属问题产生了争议,争嚷讦告,其间还发生了斗殴以致人死亡,双方告官成讼。官司先是在歙县县衙打,接着打到徽州府衙,最后是打到了南京操院,历时一年多才结案。从双方一路争讼到南京的架势,可见其宗族各方面实力的强悍。

(二)经济发展实力是根本。尽管大阜潘氏后裔出过影响力很大的潘世恩,潘世恩为官五十余年,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但其祖上明代就迁入苏州,他在清中叶地位显赫,其子孙后代去苏州追随依附,在苏州等地获得较大发展。北岸吴氏不仅本身发展了八大分支,而且还发展到白杨和岔口,以及去外地繁衍生息。最主要还是商人辈出,出现巨商大贾,如明洪武十四年辛酉岁(1381),建宗祠,改河,造廊桥,修宗谱的吴长,“被佥举为富户,赴应天府填实京师”。从北岸吴氏宗谱上却发现从九十一世祖长公起至九十五世侃公,子孙承继,前后五代人,都因此“富户”的头衔前往京城服役,缴纳抵税纹银,完成朝廷交下的使命。这在徽州其它地方并不多见。再如徽杭公路上仍在使用的连接大阜北岸的公路桥——衍庆桥,就是北岸商人吴文晔捐资兴建的。许国还为之写序礼赞,立有碑文。可见,北岸吴氏在徽州的影响力很大,因此有“南吴北许”一说。

(三)县级政权主要依靠北岸实施对旱南的管理。如国民党192师曾长期驻扎于此。民国三十四年(1945)2月初,北岸区署奉县政府之命,以“暴乱”为名抓走白毛干村大刀会徒吴吉祥、吴金生、吴云坤等人,引起大刀会徒的不满。12日,首领丁梦飞率数百名会徒冲入北岸区署,尽焚档案卷宗和办公用具,打伤驻军及自卫队人员数名。3月8日上午,歙县国民兵团副团长高汉中率皖南行署特务大队三中队、专署绥靖五中队、县自卫队二中队和四中队计500余人进入北岸,在驻军192师配合下,清剿大刀会。是日下午,齐武和石潭600多大刀会徒口念咒语、手握大刀从两个方向列队向驻军冲击,当场被枪弹打散,打死10多人。9日6时许,高汉中率队自霞井追击大刀会徒至白毛干村,打死会徒9人,焚毁百毛干坛主方明松坛房,自卫队二中队分队长冯福如被大刀砍伤。14日,高汉中率各中队会剿三茶源大刀会徒。15日,兵分两路直取鲤鱼形和大麦坞,逮捕36人,打死10余人。16日,清剿结束,大刀会首领丁梦飞、方明松、方玉堂被捕,丁梦飞被判死刑。此亦可见北岸在歙南地位之重要。

总而言之,乡镇名称和所在地的选取,一般都是区位适中,交通便利,经济社会发展较好,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区域中心。北岸乡镇政府所在地确定在大阜的时间(1965),和历史上北岸乡镇得名的时间相比,则短得多。

 

 

(作者吴筱峰系徽州师范学校原校长、高级讲师、特级教师)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与发表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