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闻

当前位置 : 

深入基层调研 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 : 黄山社科     浏览次数 : 1313     时间 : 2024-04-02
字号: 打印

为更好发挥社科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库作用,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月15日,市社科联组织我市30余名徽学专家学者走进婺源县,考察调研历史文化遗迹,与当地社科联交流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共同深挖徽文化时代价值。

考察团一行先后深入甲路村、漳村、西冲村、新源村、石门村等地,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阁和甲路纸伞制作技艺,详细调研了水口、祠堂遗址、徽派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情况。在石门村,专家学者们重点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传统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婺源县社科专家们探讨优质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要重视分类施策

 

黄山学院原党委书记汪良发、黄山市政府原副市长程永宁、 黄山市劳动力资源研究促进会会长洪璟、黄山市原文联主席倪国华等表示: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因素的差异,每个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需求都有所不同。针对不同村落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和实施分类施策的策略,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议黄山市在加强徽州古建筑和村落的保护中要分类施策(不同类型的古村落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策略)。对于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徽州古建筑和村落,应进行遗址化保护;对于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对于生态型村落,应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要走双赢之路

 

 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胡宁、黄山学院教授方利山、黟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盛祥贵、黄山市吾乡吾土营造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余中勇等认为:新安江流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区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实践地。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婺源依托其优美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IP,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与黄山市推进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专家学者们认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走双赢之路,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挖掘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结合传统村落风貌与文化元素,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协同发展。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永恒课题

 

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张俊杰、研究室原主任郑建新、市委党校马基教研室原主任、副教授郗延红、黄山学院副教授孙承平、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姚文孙等认为: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徽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特色文化品牌是不可或缺的动能和支撑。婺源的历史文化与徽州一脉相承。西冲村的挹秀亭和漳村的古祠堂遗址等古迹,抬阁和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民间非遗的活化利用为黄山市的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专家学者们提出,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仅要对古建筑、古村落进行修缮与保护,同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民间非遗的传承与开发应通过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还可以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要加强对当地历史人物的挖掘和宣传,对已发现的名人故居遗址进行分批修缮开发,并积极争取保护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对名人家训文化,要宣传推广,并发挥乡贤作用鼓励村民参与村庄治理。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社科专家们走出“象牙塔”走进最基层,更以徽文化为纽带,搭建起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社科工作者共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桥梁。

大家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界咨政作用,进一步加强徽学研究的对外联系与交流,深入挖掘徽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为黄山市全面打造“七个强市”、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贡献智慧和力量。(佘莲)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电话:0559-2355439 传真:0559-2355856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

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滨江东路7-7号7楼 邮编:244000
Copyright © 2021 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19017007号-1 技术支持:黄山智慧城市科技